2016年6月4日星期六

11少笔记(Szeyi's Diary):经历=学习=成长

       经过了这为期五天的“社区交流”活动,我经历了很多,看到的很多;学到的很多,想到了很多。这五天里面,我做了很多第一次的尝试,而这些经历对我而言都是宝贵的。

         首先,在活动的第一天,我们进行了导览之后便到一个马来村庄(Kampung Banda Dalam)去,主要目的是要去看那里刚成立的一个“展览所”,并且帮助他们美化该“展览所”。我们一到村子里,便进入了该村的回教堂里去了解该村子的事迹。而在那贴满剪报的两面布告栏上,最使我注意的是这一张。
Han wei,就是捍卫。一个汉字的拼音,竟然出现在某国语报刊的一篇报导的标题上。我在想,我国各种族间的民族问题,是真的有向外界所说的如此敏感吗?如果是,我们怎么会出现在这个回教堂里,而他们又怎么会让我们出现在这个回教堂里?如果是,“Han wei”怎么会出现在这个报导中,甚至成为了标题?其实,民族关系的课题会否只是部分政客用以炒作的材料而已?这是我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所谓命运共同体的感觉。在古迹维护的路上,我们是可以并肩作战的,虽然所要保护的对象不同,但我们确确实实是在做着同一件事——保护文化。正如那条贯穿了茨厂街和Kampung Banda Dalam的八打灵河,河的上游和下游上演着一样的故事,都在为各自的命运奋斗着,形成了一脉相连的关系。

         第一天的活动结束后,我和几位系友再次回到下午曾光临片刻的大众书局。那是书局最后一天的营业。书局里的人潮汹涌,是我意想不到的。我们在里面溜达了大约两个小时,直到听见了书局要关门的倒数报告,朋友们才去柜台排队付款。柜台前排着长长的人龙,朋友大约排了半小时的队才结到账。那人潮,那人龙,是使我引发思考之处。我想,如果在之前的日子里,书局的顾客源是像这最后一天般的兴旺,大家都是那么地努力地购买(甚至是用抢购来形容),那么书局是否还会有这最后一天而出现的人潮。有些事情、有些情况是不会发生的,如果在这之前就一直努力着。但是呢,人嘛,总是要等到即将失去才用力挽回的

          最后,我想分享的是关于我们“地图作业”这项活动的心得。我们一共用了3天半的时间去游览社区记录资料以及绘画地图。在这个活动中,我体会到的是一种互相帮助的美好。所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一个涉及全员的活动中,每个人都依据自己的能力站在适合的岗位,而更为欣慰的是没有人把自己隐藏起来。在这个活动中,会善于绘画或写得一首好字的同学自动成为了室内的绘画地图小组;而具有方向感的同学就带着没有方向感的同学一起去进行室外的资料收集,在这里显现的是一种默契上的配合。之后,有几位负责室内运作的同学发现茨厂街的范围实在太大,一个小分队的资料收集可能来不及完成工作,便自告奋勇形成另一个小分队去专注在“唐人街”的资料收集(因为那里的商店资料最为繁杂)。我突然有种感觉,有时候,有些事不需要明明白白地去分配,那种因为默契而形成的分工,反而是最美的



——因为是我们”,所以完整——

2016年6月3日星期五

11少笔记(Szeyi's Diary): #Interview #Venus Art

          On the 4th day of our activity, Ching Yee and i went to an art material shop, which is Venus Art to do an interview with the shop owner. Venus art is located in the China Town of Petaling Street.

          Venus art was started in 1969, it has been more than 40 years since opening. The location of Venus art also went through a process of transfer, just like many other shops in the area. According to the owner of Venus Art, the founder of this business, who is also his father, decided to have a business of art material because he was thinking of to sell something special.

          However, the shop is going to end its business by the end of May. Many of their customer feel sad towards this, especially for the regular customer of Venus Art. During our interview at Venus Art, there were two customers asked about the closing of shop when they made their payment at the counter. We heard by ourselves that the customers really felt bad when they knew the business is about to come to an end.

          Even though I’m not good at arts, but I too feel the same like the customers. I know it is not easy for Venus Art that have went through a lot of things and circumstance to make it until today. Although the owner didn’t speak his feeling out by words, we still can sense his emotion through the way he talks.


          According to the owner, the reason that they decided to end their business is becaus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GST. It makes me to think of is that the effect of GST such major? Will the implementation of GST cause more and more old shops to close because of the shop owner can’t take the high costing and paper work anymore? There was no answer for my question, but what I can see is the closing if old shop right after GST was implemented that really happen, not just at Petaling Street, but at everywhere. I hope there’ll be a solution or a helping method before everything goes really bad.




# Father and son
# Founder and Owner

Petaling Street 茨厂街

It’s the first day of our social engagement program, we reached Lostgens around ten o’clock morning. 
A short briefing about our program was given by Mr. Yeoh Lian Heng, the owner of Lostgens'.
Through out the briefing all of us knew more about the history of Petaling Street. 
First, we were introduced to the historical post office which is a restaurant called Malaya Hainan Restaurant and Cafe nowadays.
Malaya Hainan Restaurant and Cafe
This building was here in Petaling Street since earlier of 20th century and it's even experienced Second Second World War. Then we got a chance to know how a street get it's name. Example like鬼仔巷,it's interesting to know how the local citizens named these street according what they see and what they experienced there. There are two situations how 鬼仔巷 get named . First, there were many kids like to gathered and play at the street, so the adults named it as 鬼仔(playful kids). The second reason why it's named as 鬼仔巷 was there were many gambler (赌鬼),drinker(酒鬼)and others.
鬼仔巷


P.C

新与旧

今天是我们第一天来到茨场街,在梁老师的带领和解说下,我们简单的参观的当地各个重要的地标性景点,当中包括鬼子巷、由警察局改造的锡克庙,何九茶餐室等等。其中让我印象较为深刻的便是陈氏书院。从外观来看,那是一栋蛮新的建筑物,屋檐上的瓷砖和支撑整个建筑的华丽柱子等。有趣的是,那是一栋充满历史性的建筑,追朔回那个年代,瓷砖并不存在,现在我们所见的瓷砖全部都是经过修复后换上的,但这真是修复吗?还是翻新?把原本的原材料换成新一批较为美观、耐用的材料,那么原本的历史价值亦不复存在。对原有的材料进行维修,并尽量保持它的原貌,这样才能把时光岁月所留下的痕迹保留下来。然而这亦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多数老街都经过所谓的修复,举个例子好了,大部分马六甲的老街区域都被粉刷上新的色彩,或许是觉得原本泛黄、充满黑色污迹的墙面会影响市容,但到处都是崭新的建筑,古老的痕迹都被掩盖上,一眼望去所谓的古老建筑和新建的大楼并没有分别。



屋顶的装潢崭新




这样的做法是对的吗?既然有质疑,那么这种做法是错的吗?身为一名公民,我觉得这样地维护方式并没有错,若一座古迹因常年失修而倒塌,那将会是社会上的损失之一。但是,把一座古迹的原有材料全部翻新,把旧的都拆去,那到最后这座古迹还是原有的古迹吗?既是外观一样,但是那被保留的记忆也已经不在了。总的来说,古迹维护的说法和真正的古迹维护做法是矛盾的,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

碧淇



2016年6月2日星期四

地图完成了,等你决定怎么走……(瑞婷篇)

费时天,集齐一套十四款的系友之力,终于召唤出茨场街地图


这四天,过得比平时都充实,大家自动自发地出发到还没完成的地图区,顶着大太阳,一间接一间/一步一脚印地把每一间商店都记下来。我们的脚印,布满在地图上。

大学几个月,逐渐觉得迷失了自己,我开始变得讨厌自己,这不是原本我想要的自己。我怀着憧憬来到新环境,我想要尽我自己所能去让大家开心,当大家的最强后盾!私下对自己进行定位,我想要在每个人的身上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不要紧,有我在”,我喜欢这样的自己。

怀揣着偏离的心,我走向枯萎之园,那是一个心的枯萎之地。(我愿我从此不会再回到那片园地)我变得对周遭的人感到不安,大家对我都不怀好意吗?为何大家的眼光如此……如此冷漠/不善/闪避?于是,我对自己进行了封闭,我用花把自己围成一个圈,一个逃避的圈,我以此隔离自己。那段迷失的时间里,我过得比谁都不愉快,但我表达不出我的难过,或许习惯了大咧咧,习惯了人前笑嘻嘻,习惯了大家的习惯,我说我很难过,说出口却像是在开玩笑。即便我笑着说,相信我,我是真的很难过。

幸好,身边的良师益友进行开导,我走出那层雾,看见之前我所忽略的,原来是我看的世界过于狭隘,过于主观,这里其实很美好。我学着放下我的眼光看待世界,我有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有我,有他,有他们,有我们……

我相信学姐的一句话,不用特意做一些事情去维持感情,真正的感情在不知不觉间培养,通过大家一起完成一件事情培养。那张地图,老街的记忆里有我们的记忆。愿时光倒流,我会再珍惜与大家相处的时光。我们聚在一起,大家打闹成一片。那段时间,在同一个空间下,我们嬉戏/我们学习。


【青春是段跌跌撞撞的旅行,拥有后知后觉的美丽】不曾看过“我的少女时代”,却对这句话情有独钟。大一即将结束,回首……我们都变了,变得更好、更爱对方了。

品泉-留守抑或转身?(瑞婷篇)

终于轮到我去进行采访的日子了~品泉是家老字号,创业至今已拥有100多年的历史。

经过三天的等待,老板终于现身,眼前是位刚进入中年,身材稍胖,脸上浮现着的稚气是岁月所无法掩盖的,与他的妻子迴然不同。老板非常欢迎我们进行访问,即便刚从燕美巴刹(另一家分行)回来,显得有些仓促,但是依然热情又有些含蓄的请我们坐下进行访问。
那个大热天里,我们坐在品泉的走廊上,听老板畅谈他的童年,品泉的往事,时光进入倒退——脑海中浮现的是八九十年代,辉煌的茨厂街,街上走的人,剪了上世纪流行的发型,穿着简单的白-T、线条领衫,配上一件米黄色5分裤。品泉从外面看去门庭若市,里面尽是黑压压的人头,有老有少,早餐时段大家品茶吃点心,其乐融融;中饭时间,烧腊档口刀与砧板相碰撞的声音回绕整个茶室;稍迟,锅铲和锅头在厨房传出声音,白饭、米粉、粿条下锅来回翻炒。总有一些老顾客,一天都在茶室里度过,老板偶尔和他们哈拉几句,大家都叫得出对方的花名“亚华”、“亚莲老公”、“卖水粿的”,和品泉的日子年复一年。

2003年,品泉骤然结业。

视窗看见的是一位老人坐在店内,弯着背,不时叹息着。懊恼,但身旁无人给予拍背安慰。
品泉沉寂了几年,就当大家已经遗忘它,已经遗忘这里曾经有一家茶室时,它茨场街的街尾悄然营业。老顾客欣喜若狂,纷纷上门,虽然买不到以前的粥粉面饭,选择只剩下蛋挞和一些中式糕饼;虽然以前的老板不站在柜台后,换上剪了一头短发的女老板掌柜;大家真的是买蛋挞吗?更多的是买一份上世纪的回忆,给内心深处的一份慰籍,想要抚平外面世界的喧哗。

老板用他稚气的口吻说,为什么会想要恢复品泉的营业。他重复说了“因为可惜啊”,“觉得可惜啊”、“真的很可惜”。那些年,他追逐自己的理想,拿起一部相机就能拍出一张张随心的理想。老板没有明说,那一张张的理想,虽能填满自己的心灵,却没办法面对现实......于是,他毅然挑起父亲的心血,重开品泉。

面对时代的巨轮,是坚持自己?还是随着巨轮一起跑?


那年,老板选择了转身。尔后,他再次回来。


老板显得和我们一样稚气嫩嫩
品泉—茨厂街的记忆

停留的时光-瑞婷篇

这是今天第三轮的地图出游记。晒了整天的太阳,大家的脸都红红哒。
来到一幢大楼的面前,首先吸引我们目光的是“亚萍理发店”的招牌。那是个看似上个年代遗留下来,忘记拆的招牌,与它下面崭新招牌显得格格不入。出于主观,我们把亚萍理发店备注成“已结业”。
由于街招过多,过于混乱,我们决定进入大楼进行记录。
踏上第一层,我们已经目瞪口呆,就在楼梯的尽头的左手,“亚萍理发店”的招牌挂着,里头坐着一位中年女人在理发,一位身材有些臃肿,头上电着maggi卷的女人再搬弄着顾客的头发。眼前的一切就像是电影里面的情节,仿佛看到了上世界的情景上演着。几经纠结后, 我们的没有胆量把门推开进去进行访问,我们实在过于浅白低俗,只凭猜测就断定她的理发店已经结业。猜测和现实来得太靠近,我们一下子接受不到,心中充满惊喜/诧异。怀着猜测的心,我们从“亚萍理发店”的门前移开脚步,继续探索大楼。究竟那个女人就是亚萍?还是亚萍早已过世,这是她的女儿/姐妹/徒弟/接手的老板?疑问......







亚萍理发店,上世纪的装潢,让人无限遐想。












继续前行,映入眼帘的眼镜中心,李先生脱痣中心,夹杂着会馆传出来的麻将声。往上一层,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地方,这里像是跟外面的世界隔绝了。图书馆和素食馆像是已经结业了,大门深锁,往里面窥看,看不见任何东西,隐秘。

前行,钟表行再次带我们进入旧世界,里面只留下刚好够两个人侧行的走道,剩下的地方全被木板和玻璃橱窗隔着,左侧的木墙上挂着形形式式的时钟,橱窗里的有许多小柜子,桌上放着修理钟表需要的工具。在这一刻,时间静止了,在一个充满滴答滴答的空间里,我的世界停止了运作,我被这里的气氛给震慑住了。玻璃橱窗里面坐着的是一位老先生,他带着疑惑且防备的眼神看着我们。由于地方过于美丽、古老和不真实,我们向他要求进行拍摄,但他表现出不甚愿意,像是我们到来打扰了大楼和他的宁静。我们随手拍了几张便离开他的视野。








钟表行外观,无论看几次都抽离人心。












接下来的探险之旅是一次又一次的惊叹。终于,我们走出大楼。再次,与世界接轨。身旁的新颖大楼和我们的心情是不相符的。